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活动 【单招综评必看!】语文热门考点大纲!

【单招综评必看!】语文热门考点大纲!

2024-11-07

01


《烛之武退秦师》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3、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4、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5、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6、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荆轲刺秦王》
1、《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2、卿:古代对人的敬称。如燕人称荆轲为荆卿。
3、竖子:对人的蔑称。除此之外还有“童仆”和“小孩”的意思。
4、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5、古代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的变调,音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6、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7、郎中:宫廷的侍卫。民间又称医生。
8、箕踞:坐在地上,两腿张开,形象像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鸿门宴》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50余万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鲁迅评价该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3、山东:崤山以东,即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4、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仲、叔、季。
5、河:特指黄河。江,特指长江。
6、亚父:对对方的敬称,意为仅次于父亲。
7、参乘:亦作“骖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8、窃:私下,常用作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词。
9、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与《荆轲刺秦王》的“竖子”结合起来理解)。

02


《诗经》两首
1、《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后三者指的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2、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代少年时代。


《离骚》
1、《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离骚》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
2、《诗经》和《楚辞》分别是先秦时期北方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的辉煌结晶,中国文学史上往往将“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表《诗经》;“骚”,指《离骚》,代表《楚辞》。《诗经》与《楚辞》分别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孔雀东南飞》
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别称《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三绝:《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2、结发:古代成婚之夕,男左女右共髻束发。后称原配为结发夫妻。
3、秦罗敷:“秦”是古诗中美女常用的姓,“罗敷”古代美女的通称。
4、伏惟: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5、床:古代的坐具。
6、新妇:古代年轻妇女对夫家的长辈或平辈的自称。
7、初阳岁:冬至以后,立春以前。
8、下九:古代农历每月十九为下九,是妇女欢聚的日子。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


《短歌行》
1、杜康:相传是*早造酒的人,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有“酒圣”之称。后世常以“杜康”借指酒。
2、子:对对方的尊称。衿:古式的衣领。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这里指代有学识的人。
3、阡陌:阡,南北向的小路;陌,东西向田间小路。
4、建安风骨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形成的文人集团所表现出的共同的文学倾向,他们高扬政治理想,展示强烈个性,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展现了东汉末年动荡的时代,形成了慷慨激昂、刚健有力的诗歌风格,所以称为“建安风骨”。代表人物主要有“三曹”、“七子”和蔡琰。“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七子”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5、曹魏建立后,曹操被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史称魏武帝。
6、《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文人五言诗的选辑,*早见于南朝梁萧统《文选》,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高成就,刘勰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誉之为“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兰亭集序》
1、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十个字和地支十二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
2、暮春:春季的末一个月。孟、仲、季表示每季月份的顺序,孟表示每季的第一个月,仲表示第二个月,季表示最后一个月即第三个月,如孟春指春季的第一个月。
3、禊,一种祭礼。古时一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用三月三日,不再用巳日。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戏,以祈福消灾。
4、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


《赤壁赋》
1、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第一天。
2、美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3、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4、洞箫:管乐器的一种。    
5、匏樽:用葫芦做成的酒器。
6、蜉蝣: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
7、苏轼、苏洵、苏辙,均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在书法方面成就极大,苏轼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8、赋始于战国,盛行于汉。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的文体。它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03


《杜甫诗三首》
1、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
2、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李商隐诗两首》
1、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4、当时七夕笑牵牛: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七日的海誓山盟。七夕,农历的七月七日夜,民间传说天上的牛郎织女每年此夜在天河相会,妇女们便在这个夜晚于自家庭院中间向织女进行乞巧活动,故也称乞巧节。
5、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2年)为一纪,四纪为四十八年。


《寡人之于国也》
1、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2、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3、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向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4、粟:谷子,脱壳后成为小米,也泛称小米。
5、庠序:古代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劝学》
1、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2、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3、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04


《归去来兮辞》
1、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隐居之地的代称常见的还有:墙东、五柳、沧浪等。
2、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谓仙境。


《滕王阁序》
1、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阳湖,南昌在五湖之间。
2、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狭长而低矮的坐卧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陈蕃素来不接待宾客,专为徐稚设一榻,平时挂起,只有徐稚来访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说。
3、钟鸣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4、东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
5、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6、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去缚住敌人。后用此指投军报国。
7、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8、投笔:投笔从军。后人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逍遥游》
1、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朔:阴历每月的第*日。
2、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联系方式|13668808189

官方网站|http://www.sdyuanpei.com